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第二代台北車站落成

上圖:1938年動工時台北火車站的模型,下圖:約1950年代的台北火車站外觀。
1940年今日(6月20日)日本時代所建第二代台北火車站舉行落成典禮,二天後,開始營運。

火車站是陸路運輸的最大吞吐建築物,它成為人們的共同記憶是必然的。隨著都市的成長,火車站一定會擴充、更新,台北火車站也不例外;被日本人稱為「島都」的台北市,日本時代曾有「二代的火車站」,因此目前的台北火車站是「第三代」,如果連清代劉銘傳主政時期建造的「台灣第一段」鐵路——大稻埕北上至基隆、南下至新竹的「大稻埕火車票房」起算,則為「第四代」。

第一代台北火車站於1899年11月動工,1901年落成,站前設有寬大的廣場。1911年,廣場上豎立了主掌縱貫鐵路工程的前鐵道部部長長谷川謹介銅像;1934年,因應總督府交通局客運、台北市公車停靠所需,銅像遷到鐵道旅館前西北角。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台北市之玄關」台北車站至1920年代已不敷使用,歷年改建、擴建的呼聲不斷,另外,車站附近的北門町、御成町平交道(北淡線鐵路)嚴重影響交通,因此有將台北市內鐵路高架化之議,因預算關係,僅有改善並興建台北裏驛(後火車站)等局部工程。

1936年,鐵道部提出整頓、更新台北火車站的三年計畫,首先進行客、貨分離,興建貨物專用的樺山車站,於1937年完工。

台北火車站新建工程的同時,基隆、高雄火車站亦擬改建,戰爭時局下,財政緊縮,只有北、高二車站改建。1938年2月,新台北車站動工興建,4月23日,舉行地鎮祭,1940年6月20日上午11時,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高雄火車站新站在隔年的6月20日落成)。

鋼筋水泥造的新台北車站工程費一百餘萬元,十倍大於前代車站,外觀現代化,已脫離前代「古典形式」設計,戰後持續使用。隨著台北市區快速擴張,平交道阻礙交通的問題,更加嚴重,1960年代,曾決定將市區鐵路全面高架,但未果。

現在的台北車站,啟用於1989年,萬華至華山的路段,也同時改建為地下化,這項歷時6年的大工程,奠下了現今三鐵共構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