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台北西本願寺本堂竣工

1928年西本願寺舉辦法會的情景,左後方為鐘樓,右後方為樹心會館;當年4月,本堂舉行地鎮式。
1931年今日(12月31日),真宗本派西本願寺(今西本願寺廣場)新建的本堂竣工。

日本佛教隨著日本殖民統治進入台灣,包括曹洞宗、日蓮宗、真宗本派、淨土宗、真言宗、真宗大谷派、臨濟宗等教派,於1895至1898年間,紛紛來台布教。其中,京都真宗本派本願寺(又稱西本願寺)於1895年即有從軍布教使來台,1896年,派遣開教使來台,在台北設立布教所,最初布教所設在北門外的至道宮(亦有文獻為魯班廟),稱「本願寺派台北布教所」,亦稱「台北西本願寺」。

後來西本願寺在新起街買地建寺,1900年興工,該年升格改稱「台北別院」(1929年改稱「台灣別院」),1901年竣工。但1905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中,西本願寺正當「城內」通往新起街的預定道路上,遂於1908年買下鄰接的土地,建築群逐步分年施工,主要的建物年代如下: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台北測候所

日本時代的台北測候所外觀。
1897年今日(12月19日),台北測候所新建的廳舍竣工移轉,即現今公園路中央氣象局所在位址。

台灣氣象觀測源於清末主管海關總稅務司,也是創立中國郵政業務的英國人赫德所推動,然而未將氣象事業予以奠基。

日本據台第二年(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公布測候所官制;7月12日,公布制訂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島等五個測候所。

海島台灣,風雲變化,日炙雨淋,與民生關係密切,而且國際的氣象情報互通,也是時代需求,所以日本人對在台發展的氣象事業,極為重視,於是創立測候所,充實觀測網。

台北測候所成立之初,係借用民政局的房子,新建的廳舍於1897年12月19日竣工、移轉,建物外觀被戲稱為「墨水壺」,因為距地面15公尺的「風力塔」,形似筆桿插在墨水壺上。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批火車票

清末台北到錫口(松山舊名)的火車票,當時的台北站,係指「大稻埕火車票房」。
清末劉銘傳主政台灣,銳意發展新政,其最重大的交通建設為1887年動工的鐵路。1891年10月,「台灣第一段鐵路」從大稻埕至基隆段竣工。北基段計有六個火車票房出售車票,火車票係「廢物」利用,所謂廢物係指「龍馬郵票」。

劉銘傳在台灣創辦現代化郵政,為改良印刷粗劣的郵票,乃交由駐在滬尾(淡水舊名)的英國領事館,轉向倫敦Bradbury Wikinson公司訂製一批新郵票,以雕版刻印刷。圖案採用中國民間農曆新年流行的龍鳳錢馬貼紙圖案為基礎繪製,郵票的中心圖案,龍屬上半,馬在下半,上書FORMOSA,下寫CHINA,右側為「大清台灣郵政局」,左側為面值「制錢貳拾文」。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建成圓環憶舊 之二

建成圓環為多條道路輻輳之地,交通繁忙,圖為1967年台北市地圖上行經圓環附近的公車路線;圓環右邊標示的市政府,現在是台北當代藝術館。
戰後,防空蓄水池給填平了,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地做生意,而且日夜營業,各地的江湖好漢知道圓環是良好的消費市場,都來此賣祖傳秘藥,〈農村曲〉作曲人蘇桐、〈燒肉粽〉作曲人張秋東松,均曾在此鬻歌賣唱。逐漸的,圓環成了不夜之城,那時的圓環夜市還不只是圓環本身,而是從重慶北路一段頭到長安西路口兩邊的「重慶露店」,以及寧夏路的攤位都算在內。

圓環的鄉土小吃,是庶民味覺天堂的大本營,煎、炒、煮、滷、蒸、炸,應有盡有,如蚵仔煎、蚵仔麵線、鼎邊銼、肉羹、人參雞、當歸鴨、肉丸……還有清粥小菜,百味雜陳,價廉可口,因此不僅是喜歡低消費者愛來圓環大快朵頤,連白領階級也不辭路途遙遠,坐車(以前是三輪車)來此「補身」,叫碗熱的、冷的、甜的、鹹的種種合於自己口味的小吃,一口一口品嘗著。

外交官葉公超每回由美返國述職,總是不忘撥出空檔到環環夜市去吃一碗。許多出國多年的留學生,回台探親,也都表示非到圓環看看不可,並且盤算著胃口能裝下多少碗蚵仔麵線、多少盤加蛋蚵仔煎。據說,有一位留歐留學生,返台度假常到圓環附近徘迴流連,他曾多次表示:「圓環夜市,千萬不能改變,否則台北市就不像台北市了。」

林今開講過一個故事,日本於二次大戰投降後,米糧缺少,負責接管日本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非常焦急,他透過外交部,商請台灣省糧食局讓售一批米給日本來救急紓困。然而,當時主事糧食局的李連春並不買帳,他認為台灣人吃台灣米都不夠了,怎麼還有多餘的送到日本?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陳氏宗祠「德星堂」

陳氏宗祠在清末建於台北城文武街,圖為1908年《台灣寫真帖》上的陳氏宗祠;畫面左邊建物為第一代台灣銀行。這片空地,日後興建為台灣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陳氏宗祠也因而遷建於大稻埕。
一百年前、即1916年的今天(11月6日),陳氏宗祠「德星堂」舉行落成典禮。

陳氏宗祠最初建於1892年(亦有文獻資料為1890年)台北城南門內的文武街,位於文廟之東,此時台北城完工還不到十年。

「石料棟樑皆幼工,細緻雕刻」的陳氏宗祠,在1895年日人據台之時,主要建物已完工,卻因時局兵荒馬亂,而有建物遭竊及毀損,之後又被日軍徵用。陳氏族人屢向日人交涉歸還,但日人以台北為「島都」、以「城內」為統治中樞,為機關、軍營、學校用地,因此只發還祠堂基地二千餘坪,祠外的田地、池塘等七千餘坪地,仍由官方買收。

因宗祠毀損,1903年之時,報載陳氏族人擬議擇地重建(之後可能因為內部意見不一,未能實行)。祠堂一帶被日人充作武德會體育俱樂部所用,成了日據初期台北的大型運動場。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高等法院落成

1930年代後期的高等法院外觀,其內包括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檢察局、台北地方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檢察局等機構。
1934年今日(10月30日),高等法院(今司法大廈)舉行落成典禮。

1895年日本據台,為「依法行政」,於第二年(1896年)3月30日,依日本政府公布之第63號「關於應在台灣施行的法令之法律」,台灣總督被授權為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的「土皇帝」。次日,撤廢軍政,改施民政。

依據「六三法」,台灣總督而後頒布「匪徒刑罰令」對付抗日份子、「台灣阿片令」製造鴉片專賣、「保甲條例」控管民眾⋯⋯等諸多法令,讓日本殖民政府予取予求的統治台灣。

多於牛毛的「律法」,執法的「法院」,初期不是「臨時法院」,就是「簡易法庭」;而高等、覆審等法院最初係設在大稻埕,之後才遷到城內文武街。

1929年,也就是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農民組合等「反對運動」高漲的這一年,高等法院於該年4月興工建造,其址原為愛國婦人會木構建築基地,其後方有覆審法院,坐落地點即台灣總督府南邊,於1934年3月竣工,10月30日舉行新廳舍落成典禮。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建成圓環憶舊 之一

建成圓環是日新町、建成町、下奎府町三町交界所在,通稱「圓公園」,圖為1932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台北市」上的圓環局部。
大稻埕的飲食攤,遠近馳名,南北口味俱全。在1920年代是以鄰城隍廟的永樂町市場(今永樂市場前身)內為最多,以後因街市繁榮而逐漸向太平町、北門口發展,因而產生了聞名全台的圓環夜市,是台北市知名的庶民生活飲食中心。

圓環的面積廣達1,963平方公尺,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天水路、寧夏路的交叉中心,其興建緣起於1905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該計畫擬連結城內、大稻埕、艋舺三大市區,擴大為300萬坪的市區,規劃道路網,同時設置各市街圓形或半圓形的圓環綠樹帶,其中就包括了數條道路匯合的建成街(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為建成町)圓環。

1909年,建成街圓環著手興建、完工,後來且沿著圈緣栽種了七里香,中央也種上了榕樹,成了都市計畫中的綠地,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以色彩敷設人生──楊三郎

左:青春年少即闖入畫壇的楊三郎。右:1933年於巴黎深造時入選沙龍展的作品「塞納河」。
「兄:我今日搭船去到目的地,要做一個很出名的畫家,故鄉的一切……。
16歲的楊三郎,在說不動父親下,決定離家出走,追求藝術生活,他匆匆在基隆碼頭投了這封簡短的信函;對此叛逆行動,楊三郎一生從沒有反悔過,況且他的家人當初就諒解他不辭而別的苦衷,馬上拍了電報到他所搭乘的商船「稻葉丸」上:「看到你的信,請放心。到日本後,必須通知你的住所!」

從小生活在「老台北」──萬華、大稻埕地區的楊三郎,於1907年今日(10月5日)出生,取名佐三郎(楊三郎係於光復後改名)。父親楊仲佐是當代碩儒,最初對於這個屘子立志要做油畫家,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但還是從其所願。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10月16日「我來講古,你來對話」,歡迎參加

敬 邀
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六週年了。
古蹟活化的「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辦過多次講座,也舉行三場令人懷思的音樂會。
今年,沒有特別活動,只邀約參加「我來講古,你來對話」的聚會,所以這是一場沒有主題的「講座」。 
無論你是否參加過我導覽的「大稻埕逍遙遊」。
或者你聽過我的演講。
還是你看過我的著作。
甚而你在親朋好友的談話中,提到了我。
我想邀約你們在十月十六日(星期日),一起相約來這棟不滿百歲的古蹟,承載百年記憶的「有竹管的紅磚屋」,共同談論古今,追尋未來,為港町留下永恆記憶!
                                              莊永明 敬邀

時間:2016年10月16日(星期日)下午二時三十分
地點: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台北市西寧北路86巷16號;即貴德街53號)
(因座位有限,不得不預約報名,請在本篇留言欄報名,或e部落格信箱,報名後不能爽約,「允人較慘欠人」,記得老祖宗之言。

「台灣歌謠詮釋者」許丙丁

許丙丁與他最有名的作品《小封神》。
1900年今日(9月24日,舊曆閏八月初一),「台灣歌謠詮釋者」許丙丁出生。

許丙丁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台南人。11歲時,父親逝世,賴母親辛苦撫育成人。他在幼時入私塾讀漢文,就學於朱定理、石偉雲。每天放學後,最感興趣的,莫過於聽老者講古(說書)了。那時台南有好幾處說書道場,關帝廟後殿的「講古海仔」、大太子廟前的「講古俊仔」,以及大天后宮的「講古潭仔」,這些能言善道「講古師」,對於他日後從事鄉情掌故的整理與創作,影響不小。

稍長,許丙丁為人幫傭貼補家計,但仍自修不輟。後來投考「台灣警察官練習所」特別科,三千考生中,僅錄取兩位台灣人,他是其中一位。畢業後服務警界,因工作認真,破案多件,累升至台南州刑事部長。

1923年,許丙丁年方24歲,在古都即有文名,是「桐侶吟社」很活躍的分子。1930年,《三六九小報》於台南市創刊,許丙丁義不容辭撰文作畫,共展篇幅。

1931年,該刊連載他所撰寫的滑稽童話《小封神》,這是台灣第一部以漢字台語寫成的小說,他以台南市各大小寺廟崇祀的神佛為角色,借用街談巷議的傳說,以幽默筆法寫成章回神話小說,另闢神話與笑話混合的寫作方法。1951年秋,《小封神》結集付梓時,他加以增訂,並改寫成中文,親自畫插圖。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大稻埕的「淡水戲館」

左:淡水戲館外觀,右:1920年「台灣新舞台」上演三國劇的報紙插畫。
1909年今日(9月23日),大稻埕的「淡水戲館」開幕。

淡水戲館興建的緣由是當時台北並沒有專門供傳統戲劇演出的劇院,上海、福州等地戲班多租借榮座、台北座等日人劇院。1906年,即有台灣人士提議「如許台北。無一戲館。實所遺憾。務須新建一大戲館。」預定在日新街派出所前空地興建,後續未果。

1908年,高石忠慥、土橋仙三郎、金子圭介、荒井泰治等日人擬議合資在北門外興建「支那劇場」(指專門上演中國傳統戲曲的劇場),即日後的「淡水戲館」,亦稱「淡水戲園」。

淡水戲館座落於大稻埕的下奎府聚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屬建成町),高砂製冰會社(後為大日本製冰台北工場)北側,1909年2月15日動工,預定工程費3萬元、裝修費1萬5千元。該年8月9日舉行上梁儀式;9月落成,9月23日(原定9月20日開演,後因故延期)中午開幕,舉行落成典禮,當日招待數百名官紳商學各界人士,戲班聘自京滬等地。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大稻埕的歷史與歌謠 講座

莊永明文化講座「大稻埕的歷史與歌謠」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聽!

日期:9月23日(五)19:00~21:00
地點:大稻埕戲苑8樓曲藝場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8樓(永樂市場樓上)
報名方式:琴園國樂團02-2361-8107,或電郵報名chinyuan@gmail.com
(本講座免費入場)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社會運動的前鋒──王敏川

左:王敏川肖像。右:1925年《台灣民報》第69號封面,右上圓形章為王敏川的專用印章。
1942年今日(9月2日),「抗日民族鬥士」、「社會運動的前鋒」──王敏川逝世,享年56歲。

王敏川,字錫舟,有時單用「錫」字做為筆名。出生於1887年3月22日,彰化郡彰化街北門外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王廷陵是「漢學仔仙」(私塾老師),他幼承庭訓,少年時代即漢文鑽研頗深。

1909年21歲時畢業於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分發於彰化第一公學校(今中山國小)任教。他教學認真,由於講起課來臉部會發紅,學生給他起了「紅面虎」的綽號。日後,他成了「公眾人物」後,一走到彰化街上,民眾大都會喊說:「紅面爺,來啦!」

王敏川從小受孔孟之道的薰陶,成長過程也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在非武裝抗日民族陣容中,他無疑是一位不忮不求、不屈不撓的鬥士。1919年,他負笈東京,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1922畢業時已經是34歲的壯年了,和他同年畢業的有呂靈石、黃呈聰、黃朝琴等人。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第一次巡迴音樂會 之二

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於8月9日巡演至中壢時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方為災區慘狀。
台灣第一次由台籍音樂家組成的巡迴音樂會是1934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惟其行程僅限於台灣西海岸幾個都市,而第二年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則遍及全台,窮鄉僻壤也予深入,堪稱台灣第一次全島性巡迴音樂會。

「震災義捐音樂會」緣於當年4月21日上午6時,新竹州南部及台中州北部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7月17日零時發生第二次大地震),據統計,3千餘人喪生、1 萬多人輕重傷,災民多達26萬人,是台灣在20世紀死傷最慘重的地震。

台灣總督府為重整災區,成立了「震災地復興委員會」,歐美各國也都紛紛捐助,在日本的「台灣同鄉會」和中華民國駐台北郭總領事更發揮同胞愛,展開各式各樣勸募工作。其中,「台灣同鄉會」就是前一年「鄉土訪問音樂會」的推動者,1935年震災後不久的5月5日,台灣同鄉會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震災義捐音樂之夜」(拓務省、東京市後援),江文也及其他多位日籍音樂家登台演唱。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第一次巡迴音樂會 之一

台灣第一次台籍音樂家巡迴音樂會──「鄉土訪問大演奏會」的節目單,左下文字為「台灣同鄉會事業部 主辦  台灣新民報社 後援」。
1934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和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是台灣新音樂運動史上的兩件大事,也是音樂史首創兩項「台灣第一」的音樂演出盛會。

「鄉土訪問音樂會」是台灣第一次由台籍音樂家組成的巡迴音樂會,於1934年今日(8月11日)晚間在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大禮堂首演。

這場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巡迴演出的音樂會,係由旅日的「台灣同鄉會」推動。「台灣同鄉會」的緣起,是當時旅日人士鑒於台胞在異鄉,愈來愈多。(據1934年統計,留日台灣子弟已超過了2,600餘人,若加上在日謀生者,則人數更為可觀。)為聯絡鄉誼、互相扶助,在李延禧、楊肇嘉等人努力之下,1934年6月24日,「台灣同鄉會」在於東京丸之內報知講堂舉行成立大會,日本拓務大臣永井和東京市長牛塚都親臨致賀,會員的演藝活動,包括了江文也的獨唱。當時,東京各通衢都張貼海報,報紙刊物也詳盡報導大會盛況。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位法學博士」葉清耀

葉清耀及其法學博士學位證書。
1932 年今日(8月10日),日本的明治大學以第八號「學位記」,頒授葉清耀法學博士學位,葉清耀因之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法學博士殊榮的人。

葉清耀,1880年生,東勢中嵙庄人。父親早逝,家境清苦,由母親務農營生,含辛茹苦帶大。就讀東勢公學校時,為了分擔母親的工作,放學後都幫忙家務,下廚煮飯,工作到深夜,但功課卻從不後人,尤其作文,經常引經據典,頗得師長嘉許。

公學校畢業後,家貧無力升學,跟隨長兄陳葉烈(從母姓)上山趕樟腦油(東勢是清代台灣北路三個伐木區之一,直到1970年代仍為樟腦重鎮),他的老師以他天資聰穎,竟然輟學,覺得可惜,乃勸其大哥務必助其升學。

葉清耀不負師、兄所望,如願考取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分發至埧雅公學校(今大雅國小);滿義務年限之後,於1908年通過總督府文官考試,在法院(任職地依文獻資料,包括台北、台中、新竹等地方法院,說法不一)當書記、通譯。有感於擔任委任官,升遷不易,非取得大學文憑,實難出人頭地,而當時台灣又無大學,於是辭去現職,1913年10月,負笈日本。

1914年,葉清耀考入明治大學法科,為籌措學費及生活費用,他在日本收購價廉的肥豬肉,熬成豬油,寄回台灣銷售,如此數年,半工半讀,終於完成大學學業,於1918年畢業。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稻江詩人」趙一山

1921年,時年65歲的趙一山(前排中坐者)和「劍樓書塾」女弟子合影,照片下方有劍樓書塾創立十周年的註記。
門牆桃李三千樹,日日春風繞絳帷。」是王香禪〈奉懷劍樓夫子〉的兩句詩。「劍樓夫子」即是趙一山,他設「劍樓書塾」於大稻埕,及門弟子,大多俊秀。

趙一山,枋橋(今板橋)人,原名元安,字文徽,又字益山,因仰慕文文山(文天祥)與謝疊山(枋得),而自號「一山」,1856年(清咸豐六年)生。

幼從鄉里宿儒賴宏攻讀。詩作長短句俱工,但不耐八股文,十八歲登第考試,列舉秀才,三十歲入泮,府學批為首名。翌年,鄉試落榜,遂無意仕途,潛心習醫,後行醫教讀於家。

1895年日軍入台,避居芝蘭山中,躲了一年,無以為生,時保良局長辜顯榮係他舊交,力邀出仕,謝以不敏。鄉人擬聘他當枋橋公學校訓導,教授漢文,亦不肯答應。

大稻埕千秋街華利洋行洪禮文,知趙一山學識淵博,聘他為家教,教讀詩書,乃落戶大稻埕。1911年,於城隍廟附近創「劍樓書塾」,公開授徒,四方學子慕名著日眾。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時代 電影 台北」特展

「時代電影台北──台北電影的風華年代特展」正於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展出,以古董放映機、電影海報、本事、票券、准演執照、宣傳片、明星宣傳照等豐富多樣的電影文物,呈現百年來台北市電影文化發展的風貌,歡迎參觀。

展覽至10月9日止,其他特映會、電影講座、電影街懷舊之旅等活動內容,請按此

1930年代黑白默片時代的展區,細數辯士的風采、電影宣傳歌的製作與流行。

電影海報畫家陳子福海報展區,「俠女」電影海報原作,難得一見。

本展以日本時代至1980年代西門町、大稻埕、艋舺的電影院為主,許多名噪一時的電影院,至今已消失於台北市的電影版圖,比如永樂座台灣第一劇場、新生戲院、兒童戲院、曾經是全台最大的遠東戲院……等等,莊永明提供了各式本事、票券與背面為電影劇照的學生功課表。左圖為特大版的遠東戲院本事,右圖為新生戲院展示櫃。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日本時代的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全景,牌坊式鳥居,圓頂的本殿,與日本傳統神社的建築形式,大異其趣。
1928年今日(7月14日)建功神社竣工啟用,舉行「鎮座祭」。

建功神社坐落於台北植物園內,是專門祭祀日據以來戰死者、殉職者的神社,其興建源由可追溯到日據前期祭祀殉職軍警人員的「招魂祭」,1902年起,招魂祭例年在台南舉行,1907年,創建台北辻利茶舖的三好德三郎倡議在台北舉行「招魂祭」,遂於1908年起在台北祭祀濁水溪以北(以南於台南舉行)的殉難者,稱「台北招魂祭」,祭日比照日本靖國神社每年5月5日例祭日,但1911年起改在4月30日舉行。

台北招魂祭的地點,初期在城內的武德會廣場、苗圃(後改稱植物園)等地搭建臨時祭場舉行,1914年起,固定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辦;主祀濁水溪以北殉職者的慣例,曾一度改為各地自行舉辦招魂祭,但後來又恢復此例。

1925年為日本據台第三十年,台灣總督府舉辦許多慶祝活動,為了統合各地招魂祭,決定以九萬元經費在台北興建全台性的「招魂社」,做為「始政三十年紀念事業」。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月夜愁思訴衷曲───林是好

林是好是1930年代的第一代女歌手,她不僅是當代的「玉女歌星」,也是流行歌壇歌手的老師。當年由於陳君玉力邀,她加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右圖是她主唱、陳君玉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橋上美人」唱片歌單。
林是好在台南市第二幼稚園擔任「保姆」工作,達七年之久,1928年6月27日,園長突然勸告她辦理辭職手續,林是好甚覺莫名其妙,追問原因,所得的答覆竟是:「因為妳的先生盧丙丁,思想過激,擔任台灣民眾黨幹部,從事台灣社會運動的緣故,台南市警察當局及市役所(市政府)很不喜歡妳在幼稚園工作,恐怕會影響兒童。」

林是好以「勤務七年之久,未曾懶惰任事,或者有不法之事」拒絕寫辭職書,29日,田中督學請她到市役所,當面強迫她自動提出辭呈,並且以如不提出辭職書,取消七年服務的獎金威脅,林是好還是毅然拒絕。

1928年今日(7月1日),林是好接到市役所於6月30日所發出的「任期屆滿,不再續聘」通知書,而被迫辭退。當時,台南市民雖對此「未開化時代的連坐法」,為她抱屈,但也莫可奈何。

林是好,日據時期的姓名為「林氏好」,台南市人,1907年出生,畢業於台南女子公學校,後進入教員養成講習所;她跟台南神學院英籍吳牧師娘與義大利籍聲樂家莎樂可莉學習鋼琴、聲樂,音樂造詣頗佳;後更東渡日本,求教於聲樂家關屋敏子,藝能大進。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大稻埕的亞細亞旅館

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是日本時代大稻埕最熱鬧的商街,左邊建物為亞細亞旅館,紅色箭頭所指為店招「亞細亞ホテル」,藍色箭頭所指為高砂麥酒的啤酒屋招牌。畫面外往左邊延伸的隔鄰幾間,就是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和文化書局。
1928年今日(6月27日),大稻埕太平町三丁目一番地的亞細亞旅館開業,這間樓高三層的旅館,就是現今延命北路、南京西路口附近的台北市「歷史建築」──大千百貨。

亞細亞旅館為彰化人陳天送投資興建,旅館所在地原本是專賣局的舊煙草倉庫;日據前期,專賣局在大稻埕六館口街、得勝街等處租借建物為煙草倉庫。得勝街在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分屬太平町、日新町。

1927年7月,拆除倉庫平房,改建為三層樓、五崁店面的氣派建物。1928年6月27日,旅館開業;開業廣告的宣傳文案為「家屋新築,交通利便。庭園幽雅,注重衛生。設備完全,客室精致。待遇親切,宿料低廉。」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台北橋 之二

台北橋風景明信片,「堂堂長橋」,日本人對這座鐵橋的建設十分自得,歷來有相當多不同角度的鐵橋照片,亦曾是1950年代愛國獎券的圖案。
日本時代第一代台北橋於1920年通車,但不到半年即毀於颱風,遭洪水沖毀的橋體還波及民家、船隻,造成傷亡,大稻埕與對岸的三重埔、新莊之間的運輸,又僅能仰賴渡船,當時渡河一人一錢,若帶行李、貨物、家畜等,需另收費。

官民各界面對耗費30萬元興建的新橋在短時間內付諸滾滾洪水,均有所批評,翌年(1921年),官方決議以160萬元預算(實際興建經費為144萬元)重建堅固的鐵橋,該年9月,第二代台北橋起工。

1925年5月,新橋竣工,有別於前代的木造橋,新橋為鋼筋混凝土造,鋼桁材料來自英、美兩國,橋型仿照圓山的明治橋,為七孔鋼桁架橋,中央為車道,左右各有人行道,以台北市徽為造型的欄杆,設有路燈,整體外觀雄偉壯麗。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新台幣發行

1946、1949年發行的台幣五百元、新台幣一元,分別由位於上海的中央印製廠、台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
1949年今日(6月15日),新台幣發行,彼時台灣處於惡性通貨膨脹與嚴重失業的艱困年代,「物件一日一日貴,厝內頭嘴這大堆。」(張邱東松作詞作曲的〈燒肉粽〉),人民生活悲苦。

光復初期,台灣流通日本銀行兌換券、台灣銀行背書發行的千元日本銀行兌換券;1946年5月20日,日本時代的台灣銀行舉行接收移交典禮,重新開業,5月22日,發行新台幣1元、5元、10元三種,係由上海的中央印製廠印刷。相對於此前的舊幣,此時的台幣稱「新台幣」,舊台幣與新台幣以一比一比率兌換,兌換期限至1947年1月15日。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蓬萊丸首航

蓬萊丸停泊在基隆港邊的情景與航行時全貌,船艏有船名「蓬萊丸 大阪(商船)」,船身則為日文船名「ほうらい丸」。
1924年今日(6月12日)凌晨,台、日航運基隆-神戶線第一艘萬噸級豪華客輪──蓬萊丸首航抵達基隆。

蓬萊丸是日本時代最大船運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客船,係購入英國船(1912年製)改造而成,總噸數約9200噸(當時報載為9500噸),號稱「萬噸級」巨船,在此之前,大阪商船的基隆-神戶線為亞米利加丸、香港丸等六千噸級船隻。蓬萊丸可搭載七百餘名乘客,一等51名、二等一百餘名、三等五百餘名。

1924年6月9日,蓬萊丸從神戶出發,船上「重量級」旅客包含台灣總督內田嘉吉的夫人、總督府遞信局局長、台北州知事等人。9日當日抵達門司,之後再航向台灣,於12日抵達基隆完成首航;13日下午,在船上舉行盛大的開航慶祝宴會,七百餘人與會,為載運台北各界官民,還特別臨時加開火車班次疏運。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歐清石罹難

歐清石肖像。他因日人羅織「東港事件」冤罪入獄,獄中寫下「身下鐵窗千古忍,心同玉鏡萬年清;憑空灑盡英雄淚,莫負前途問死生。」1945年5月31日,不幸冤死於台北大轟炸。
1945年今日(5月31日)上午十時起,一百多架美軍B-24轟炸機大舉在台北市區轟炸,台灣總督府、皇民奉公會本部等都被炸彈命中,起火焚燒。這一場空襲中,因冤罪被禁錮在台北監獄的歐清石,也因監獄中彈,竟不死於日閥之手,卻殞命於美軍彈下。

歐清石,號寓浪,澎湖馬公人,1897年6月5日生,1916年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師範科,曾任澎湖媽宮公學校訓導、澎湖郡役所職員。三十歲負笈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法科深造,1930年畢業,當年參加日本高等考試,司法、行政兩科皆合格,留在東京見習三年。1933年返台,在台南市開設律師事務所,圖藉法律,保護同胞權益。不久,當選律師公會副會長,並於1935年台灣第一次市、街、庄議員選舉中當選台南市議員。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作田人的心聲──農村曲

陳達儒為〈農村曲〉作詞的唱片合約書。
1937年發表的〈農村曲〉到明年2017年就滿八十年了,這首歌係陳達儒填詞、蘇桐作曲,日東唱片發行,由桃園籍、唱京劇出身的女歌手「青春美」首唱。

〈農村曲〉詞分三段:「透早就出門」、「炎天赤日頭」、「日頭若落山」,正是早晨、中午、黃昏的「生活日記」,描述農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汗淚付出和生活期待,道盡了農民「一粒米,百人汗」的艱辛,感動無數人,全文如下: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台灣真青年」吳海水

吳海水,攝於1924年8月6日「治警事件」一審後紀念照。
蔡培火在吳海水的告別式曾說:「吳烈士行醫所得貲金,一部分用在培火的肚子裡。」吳海水對民族運動慷慨解囊,不為人後,由這句話,可以見及。

吳海水,台南市人,1899年今日(5月6日)生。原姓蔡,為承嗣母家,而改吳姓。1916年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因生性坦率,敢怒敢言,同學以「台灣真青年」譽之。他與同學何禮棟、李應章等為籌組一個以啟發台灣人文化向上為目的的團體,曾專程拜訪蔣渭水,醫學校學生的「校外活動」,對日後「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不無所助;1921年文協創立時,吳海水亦參與起草設立宗旨與會則。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紀念五一,一齊猛進

今天是國際五一勞動節,在1920年代,非武裝抗日運動風起雲湧,工農意識覺醒,每年五一勞動節,各社會運動團體均舉辦茶話會、演講會等紀念活動(日本國內在1914年起年年都有五一勞動日紀念活動),但往往遭日警橫加干擾與取締。

1923年,台灣與日本國內同步實施「治安警察法」、「治安維持法」,限制政治結社、集會、示威運動,是壓制1920、30年代政治運動、工運、農運、學運等社會運動的「法」寶。在日本國內,集會活動可在戶外舉行,但在殖民地台灣,則僅准許室內集會活動,且由日警臨場監控,只要出現「不穩」言論,可隨時中止、檢束相關人員,帶有工農意識的五一勞動節紀念活動,自然也不例外,遭日警嚴加控管。

1929年的今日,「台灣工友總聯盟」發表了顧問蔣渭水所寫的「勞動節歌」,為旗下各工會團體必唱的勞動節紀念歌: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台北北警察署落成

1932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台北市」地圖上的第一代北署,第二代北署尚未興建,但基地已標示為「北警署建築地」。
1933年今日(4月26日),台北北警察署舉行新廳舍落成典禮。

台北北警察署前身為日據初期所設的大稻埕警察派出所、台北警察署大稻埕分署,先後設於城隍廟口附近、建昌街、日新街。192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制,台北設市,台北的城內、大稻埕警察署,分別改稱北警察署、南警察署,簡稱北署、南署。

早先北警察署的位置是在現今家樂福重慶店一帶,「廿年辛苦爭平等,半世奔馳倡自由。」的蔣渭水,曾十數次遭日警檢束、拘留,多次繫獄,寫有〈獄中日記〉、〈獄中隨筆〉、〈北署遊記〉、〈三遊北署〉等散文。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導覽種子講堂,歡迎參加

本周六(4月30日)下午13:00~17:00的「導覽種子講堂」,即將登場,由莊永明老師講述如何「貼近在地,重溫歷史」的文史導覽之路,名額尚有十位,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報名參加!

預約報名:https://goo.gl/dfW8Ep
專線:(02)2597-5323轉802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2016 FU大同,歡迎參加

一年一度的「FU大同」文史‧樂活盛會,即將於4月30日登場,今年的「2016 FU大同──帶您一同走入大同,愛上大同」系列活動中,有一場「導覽種子講堂」、二場大稻埕文史講座,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辦,均由莊永明開講,分別是:

4/30(六) 13:00~17:00導覽種子講堂
5/15(日) 14:00~16:00大稻埕歌謠故事
5/28(六) 14:00~16:00大稻埕發展故事


地點: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16號)

每場報名名額30人
預約報名:https://goo.gl/dfW8Ep
專線:(02)2597-5323轉802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一起來體驗大稻埕的人文風情~~

◎講座之外,還有FU1「港邊歌廳及童玩市集」、FU2「漫遊大同之旅」、大稻埕逍遙遊、大稻埕找茶趣、南管演樂……等精彩活動,活動詳情請按此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艋舺陋巷的可感文人

廖漢臣是出身「艋舺陋巷」的文人,這是他投效「台灣新文學運動」時期的留影。
(一)
琴聲響,春風吹,聽來聲聲悲;
愁無限,推昧去,目尿流,滿胸圍。
(二)
一聲落,一聲起,哀愁入阮耳;
彼個人,那知影,阮的心,即傷悲。
(三)
又哀怨,又傷悲,心肝為伊碎;
伊那彈,無一定,相像阮,淚那垂。
(四)
翻過來,轉過去,更深夢昧圓;
心暗淡,老沒開,琴聲響,無停時。

由廖漢臣作詞、鄧雨賢譜曲的這首「琴韻」,是早期台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惜乎,而今已經失傳。當年作詞人廖漢臣才二十出頭,他不僅是流行歌壇作詞好手,也是「台灣新文學運動」活躍的人物之一,收集、整理許多台灣兒歌、童謠,1934年誕生的台語流行歌曲〈雨夜花〉前身即他所寫的兒歌〈春天〉。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台北橋 之一

1920年通車的台北橋外觀,橋額「台北橋」為日本書法名家深谷蘇堂所書。
1920年今日(4月3日),日本時代第一代台北橋舉行通車典禮。

台北橋的興建起源於清末劉銘傳主政台灣時代的鐵道建設,台灣第一條鐵路是在1887年動工,僅修築基隆至新竹段,此段鐵路的路線是由「大稻埕火車票房」為起點,北上行至基隆,南下行抵新竹;火車南行,經大稻埕往三重埔、新莊直行,過龜山而到桃園,再往新竹前行;因此必需興建跨過淡水河的橋樑。

這座木造鐵路橋耗費7萬餘元,於1889年8月竣工,橋長約450公尺(各文獻資料不盡相同),橋上鐵軌兩側設有人行道,彼時為河航貿易時代,大稻埕商業繁盛,與淡水往來之船舶頻繁,因此大橋右端為可開關的鐵製迴轉橋,讓船通行。

日本時代之後,日人稱此橋為「淡水橋」。1896年,日本漢詩人土居香國寫有「台北八景」,其中〈鐵橋夕照〉如下:
鐵橋高架大於虹,驀地火輪颷捲風;
十丈黑煙搖不定,夕陽界斷一川中。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圓山運動場竣工

圓山運動場紀念戳,上方文字為「皇太子殿下行啟記念」,下方為「台北圓山運動場」。
1923年今日(3月31日),台北市圓山運動場竣工。

圓山運動場的興建起因於1923年裕仁親王(太子,1921年攝政,1926年即位,為昭和天皇)來台視察,台灣當局總動員,進行各種「奉迎」與紀念活動,台北市遂藉著台灣總督府舉辦「全島聯合學校大運動會」,追加編列「奉迎費」預算,動員官民捐款,耗費了近十萬元,興建了這所日本時代台灣第一大的運動場。

1923年1月24日,圓山運動場舉行「地鎮祭」,1月28日動工,3月31日竣工。運動場面積廣達二萬一千六百餘坪,範圍約當現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南半部,主看台設置於西北側,滿座可容納四、五千人。第一場運動會於4月24日舉行,即前述的全台學校聯合運動會,據報導近兩萬名學生參加;4月26日,全台田徑運動大會登場,這兩場,裕仁太子均與會觀覽。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矢內原忠雄是日本軍國時期少數具有良心的智識份子,他說:「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歷史的明證是這樣的,現在的事實也是這樣。故我國(日本)的殖民地統治政策,既然不標榜榨取而宣明文化政治,那就應該要十分考慮他們的利益。
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敕任教授矢內原忠雄(1893-1961),擔任殖民政策講座教授;他為了要明瞭「統治台灣」的實況,於1927年今日(3月23日),來台考察。

東大的殖民政策講座(學科),是由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時期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908年倡議,以紀念「帝國殖民政策之第一成功者」──兒玉源太郎的治台功績,後藤新平並與多位在台投資的日人資本家捐款資助該講座之設立經費。

翌年(1909),殖民政策講座設立,首任教授為擬訂「糖業改良意見書」奠定台灣糖業發展基礎的新渡戶稻造。矢內原忠雄為新渡戶稻造學生,1920年,接任該講座教授。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家電燈公司

台北電燈株式會社於1897年10月公告的電燈種類與價格。
大稻埕是台北近代史的大舞台、文化史的搖籃地,曾經有過許多「台灣第一」的紀錄,1897年的今天(3月14日),台灣第一家電燈公司──「台北電燈株式會社」在大稻埕建昌街一丁目(今貴德街)的事務所舉行創立總會。

台北電燈株式會社先是於1896年由日人議設,該年10月召開發起人總會,1897年年初開始募股,3月14日舉行創立總會,並向台灣總督府提出申請設立認可書,於5月13日獲准設立。

同年10月,會社決定發電所設在台北橋(當時稱「淡水橋」,即火車橋,今台北大橋前身)附近,且開始電燈裝設申請業務。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呂泉生與「丟丟銅仔」

1943年《台灣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三號刊登的呂泉生採譜的「丟丟銅仔」。
今年2016年是呂泉生王昶雄百歲誕辰,本部落格曾多篇介紹這兩位同齡之友,今特別介紹呂泉生於1943年採譜、並編寫成合唱曲的宜蘭民謠「丟丟銅仔」。


1943年,《台灣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三號刊載了一首宜蘭民謠「丟丟銅仔」,採譜人是呂泉生,他是於該年4月20日,根據廣播界、戲劇界聞人宋非我(光復後在電台播放台語廣播戲的吳非宋與他無涉)的唱詞,加以記錄。

當年,呂泉生從日返鄉省親,事畢在台北待船欲再回日本劇場(他當時是劇場的演唱家),寄宿在大稻埕文化界聞人「山水亭」餐廳老板王井泉家,閒來無事,往台北放送局文藝部,與一些台語播音員「開講」,初遇宋非我,一見如故;兩人而後一道走出電台,漫步到新公園音樂台,就坐在長板凳聊了起來。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

1928年「台灣工友總聯盟」在蓬萊閣召開成立大會時紀念照,大門門柱上懸掛著蔣渭水(前坐者右5)面對台灣政治運動團體分裂所提出的口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但會後遭日警沒收。
日據時期,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直接催促了勞工階級的覺醒,為了爭取勞動工資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以及勞動條件的改善,台灣各地紛紛成立「工會」或「工友會」。

1927年4月,日資的高雄「台灣鐵工所」解雇了一名工人王風,勞方認為資方無端將他開革,一致要求使王風復職,但是廠方拒絕,於是120名工人糾合高雄市六百多名勞工在「鹽埕町」成立「高雄工友會」,以團體力量和資方對抗,但交涉結果,資方並不讓步,且將一百廿多名員工集體辭退,此事引起全島勞工及「台灣文化協會」的公憤,爆發了全面性的同情大罷工。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大稻埕名酒樓之四:蓬萊閣

日本時代蓬萊閣外觀與內裝,蓬萊閣是享譽全台的大飯店,裝潢設施,當年無與倫比。
1927年今日(2月16日),蓬萊閣開業,揭開了近三十年繁華夢的序幕。

蓬萊閣原為1924年重新開業的東薈芳,因經營不善,幾度宣告倒閉,巨資興建的豪華酒樓由屋主黃東茂收回,大事整修,重新出發,改稱「蓬萊閣」,聘「稻江名廚」、前「春風得意樓」店主──林聚光擔任經理,於1927年2月16日開業。

蓬萊閣與江山樓同為大稻埕二大旗亭,蓬萊閣開業不久,兩家高級酒樓共同籲請當局設立「大稻埕檢番(藝旦管理機構」),於該年6月開業,開業式即在蓬萊閣舉行。

蓬萊閣不僅是政商名流杯觥交错的高級餐館,也是民眾聚會地點,見證了許多民族運動、文化運動的發展。蓬萊閣開業之時,正值台灣勞工運動蓬勃發展,1927年4、5月間,台北木工工友會、台北市人力車夫罷工集會、台北店員會、石工工友會等各種工運組織,在蓬萊閣集會或舉行創立大會,翌年(1928年)2月,集結各工運組織的「台灣工友總聯盟」創立大會,亦在蓬萊閣舉行。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三七五減租」宣布實施

1952年起發行的三七五減租紀念郵票(實寄票),以農民滿面笑容,手裡捧著結實纍纍的稻穗,代表政策成果,前方375、1000與「限制地租,保障佃權」的文件,則象徵政策精神。
1949年今日(2月4日),台灣省主席陳誠宣布實施「三七五減租」。

當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農民節慶祝大會暨1948年度全省稻作增產、示範農家頒獎典禮,陳誠蒞會致詞時指出,在農業發展上,將「首先以三七五減租為著手,力求實現耕者有其田之目的,並力求其增產。」4月15日,省府頒行「台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正式立法則是在1951年)。

時值國共內戰烽火日熾,大陸情勢緊張,5月,台灣宣布戒嚴;6月,實施台幣改制,發行新台幣,台灣的一切,都在快速演變中。當年底,國府即退守台灣,開始了數十年「反共抗俄」與高壓統治的威權年代。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慣習記事》創刊

《台灣慣習記事》的插畫。
「入境問俗」原是對他人風俗習慣的尊重;日本大軍「入境」台灣,為推行殖民政策,竟也不忘「問俗」,然而,他們採風擷俗的目的,郤是做為統治上的參考。

1900年10月,由台灣總督府暨法院官員組織的「台灣慣習研究會」創立,為半官方組織,共設委員33人,兒玉源太郎總督擔任會長,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為副會長,會務宗旨為廣泛蒐集台灣民間風俗習慣等資料,以做為施政參考。

「台灣慣習研究會」曾刊行《台灣慣習記事》雜誌,第一號於1901年今日(1月30日發行(創刊號〈書名頁〉標示之發行時間為1月30日,但〈發刊辭〉標示為1月25日),每月出版,至1907年停刊,一共刊行七卷,這份雜誌調查、收錄台灣既有之法制、經濟、教育、風土民情,其風俗類之內容「舉凡衣食住行的瑣碎習俗,莫不收錄」。有些往昔「慣習」,今日視之,實有隔世之感;擇錄〈洗衫〉如下: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家啤酒廠

2000年左右,學界發起保存建國啤酒廠,復刻了高砂麥酒在專賣時代的黑啤酒標,做為杯墊。「タカサゴ黒ビール」即「高砂黑啤酒」之意。
1919年今日(1月13日),台灣第一家啤酒廠──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成立。

酒為民生必需品,傳統的台灣製酒業係生產老紅酒、藥酒、米酒等酒類,被日本人視為「文民的飲料」的啤酒(因為是麥芽製造,日文稱「麥酒」),則是隨著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而引進。

大約在1910年代前期,即有日資在台灣設立啤酒工廠的計畫。1918年11月,以日資為主的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創立發起人會在東京舉行;該年台灣進口的啤酒約為六萬噸。

翌年(1919年)1月13日,高砂麥酒在橫濱市社交俱樂部召開創立總會,正式成立,稍後於3月25日在台北的上埤頭舉行啤酒廠建設工程「地鎮祭」,1920年2月舉行上梁儀式,於4月中旬竣工,而啤酒的釀造,在3月中旬即進行試釀,是為台灣釀造啤酒的濫觴,6月,啤酒上市販賣。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南音》雜誌創刊

《南音》創刊號封面,「南音」為林幼春命名並題字,創刊號內容包括了論說、隨筆、詩、創作(短篇小說)。
1932 年的今天(1月1日),《南音》半月刊創刊。

「鑒於過去島內各種雜誌壽命多不久,凡我會員,對於寫作方面,應痛罵日人處,最好不必即刻劍拔弩張,直搗黃龍,惹翻檢閱者的神經;與其作無謂的犧牲,何如運用含蓄的筆法,使讀者稱快,而檢閱者惘然,較為得策。倘有特殊的理由,則不在此內。」

1931年秋,賴和、張煥珪、張聘三、葉榮鐘、許文逵、周定山、黃春成、郭秋生等人,聚集在台中莊垂勝家,九人做了以上的討論後,決定創辦一本半月刊雜誌,據《南音》創刊時的發行人黃春成(天南)在第二期〈本誌之沿起〉所述,最初是葉榮鐘勸他創辦文藝雜誌,而後眾人陸續開展、落實雜誌的誕生。

黃春成曾在1927年與連雅堂於大稻埕的太平町合開「雅堂書局」,慘澹經營兩年,之後他又獨營「三春書局」,同樣開在太平町,買書者少,書店僅撐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