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洪長庚

1928年今天(225日),洪長庚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授與博士學位。
清代,台灣人失明的比例相當高,同治末年,來台傳教的牧師甘為霖博士,他在巡迴傳教中發現的盲人就超過一萬七千人,這是個多可怕的數字!甘為霖牧師痛下決心,為這些不幸的人施以教育,1891年,他在台南市洪公祠租屋,創設了台灣第一所盲人學校──訓瞽堂,造福眼睛失明的人。
同情、關懷與幫助失去光明的人,固然重要,如何挽回失去光明的悲劇,更是不容忽視;眼睛的保護和治療,在醫療觀念貧弱的台灣,很長一段時間從未被注意到,1920年,始有第一位台灣人矢志學習眼科學,而且,他還掙得了「台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的頭銜與歷史地位,他就是洪長庚。
日據時代「名人錄」上的洪長庚介紹,他是當代妙手回「明」的名人。

洪長庚系出名門,曾祖父是艋舺大善人洪騰雲,父親是淡江名詩人洪以南。
洪長庚八歲入國(日)語學校的第一附屬小學校,1907年3月畢業,當時他15歲。父親為造就他,不惜讓他離鄉背井,當年就送往日本京都做「小留學生」,當時台灣學生,尤其是小學畢業即留學日本,可說是屈指可數,所以洪長庚算是早期的留日先驅者。
他被父親安排接受「模範日本家庭生活」,寄宿於日本名土林村匡氏的寓所,為了學前的準備,首先進入京都府京都市第一高等小學校就讀一年,而後考進京都府之第五中學本科學醫。
1920年3月,洪長庚畢業於大阪醫科大學,獲醫學士學位,旋即跟隨宮下左右教授和中村文平助教研究眼科學,是為台灣第一位從事眼科學研究者。
1924年,宮下教授辭去大阪醫科大學教職,回東京擔任東京帝大講師囑託,洪長庚為從宮下研究,也轉學東京帝國大學,繼續攻讀眼科學,同時兼從井上通夫教授研究眼科解剖學。
1927年,洪長庚提出「日本人脈絡膜及網膜色素胎生組織學的研究」論文,翌年2月25日獲得通過,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授與第787號「學位記」,當年35歲的洪長庚,成了台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同時也是台灣第三位榮獲醫學博士頭銜者,較「台灣第一位博士」杜聰明於1922年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遲了六年。
和洪長庚同年獲醫學博士的為台中大肚人吳場,論文是「維生素的醫學變化及其製法」。
洪長庚的這項殊榮,也獲得母校大阪醫科大學眼科同窗會的金牌獎賞。
1929年,洪長庚返鄉,在當時台北市的「台灣人居住的社區」大稻埕圓環附近,創設了達觀眼科醫院,是台灣眼科診療私設醫院的濫觴,醫院取名「達觀」,是沿用父親洪以南的書齋名。
達觀樓,係位於淡水白樓後方的一棟老洋樓,由洪騰雲買下,傳予其孫,「達觀樓」之名係台灣總督所命。
洪長庚不僅是一位眼科學者,他還有廣泛的興趣,因小受啟蒙老師──研究北投石出名的礦物學家岡本要八郎的影響,對於礦物學一往情深,因此於礦物研究、晶體結構,有深入的鑽研。
他業餘也喜好攝影,對照相機、手錶的機構零件,頗具興趣,常常親自動手修理。每拆下一個零件,即小心翼翼,放置於玻璃皿內,再詳細描繪結構圖,並分析其原理,所以,從不需要將自己的照相機、手錶送修。
洪長庚的血型是O型,個性也是典型的O型性格,不僅嫉惡如仇,對於他人的要求也顯得特別嚴厲,護士、病患及家屬若未按醫囑行事,常大發雷霆,開口罵人,以致有時病人和家屬都被他罵得哭了出來。他認為醫生、護士、病人、病患家屬要互相合作,才能達到診療的目的,否則,醫師再怎麼高明,也必然會功虧一簣。
「目裏是家己的(眼睛是自己的),自己不好好照顧,要靠什麼人?到底要不要保有自己的眼睛?」這是他對疏於眼睛保健的人常說的話,當然也是對病患的警語。
光復後,洪長庚歷任台北市醫師公會理監事等職,1958年9月,他在66歲那年退休,將達觀醫院交由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次子洪祖恩承繼。
洪長庚不僅是一位好醫生,也是一位好父親,他的屘子追述了他的兩則小軼事:
洪長庚曾親手削竹片,而後,捆捆綁綁、糊糊貼貼地做了一個大風箏給小兒子,還一起到屋頂放:他不花錢去買一個,顯然是要父子一同享受這種民俗工藝的製作樂趣。
小兒子讀大學時,為考試挑燈夜讀到三更半夜,他會輕輕地敲門而進,很關心地問:「要不要抽根菸,輕鬆一下?」還特別強調說:「不要讓你媽媽知道。」
洪長庚於1966年3月21日因肝癌病逝,享年74歲。他挽救了不少瀕於失明的人,有不少經他妙手回「明」的病人,自動前往弔唁。
◎本文摘錄自《台灣第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