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作田人的心聲──農村曲

陳達儒為〈農村曲〉作詞的唱片合約書。
1937年發表的〈農村曲〉到明年2017年就滿八十年了,這首歌係陳達儒填詞、蘇桐作曲,日東唱片發行,由桃園籍、唱京劇出身的女歌手「青春美」首唱。

〈農村曲〉詞分三段:「透早就出門」、「炎天赤日頭」、「日頭若落山」,正是早晨、中午、黃昏的「生活日記」,描述農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汗淚付出和生活期待,道盡了農民「一粒米,百人汗」的艱辛,感動無數人,全文如下:
(一)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
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為着顧三頓,
顧三頓,不驚田水冷酸酸。
(二)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晝,
有時踏水車,有時着挲草。
希望好日後,苦工用透透
用透透,曝日不知汗那流。
(三)
日頭若落山,功課才有煞,
不管風抑雨,不管寒抑熱。
一家的頭嘴,靠着稻仔大,
稻仔大,阮的過日就快活。

〈農村曲〉發表時的1937年,日本政府蓄意展開侵華戰爭,台灣總督府下令箝制漢文,以「漢字」創作的台語流行歌曲面臨「山雨欲來」的威脅,1930年代初期興盛至極的台語流行歌壇,已不復昔時盛況。

綜觀日據時代台語流行歌曲主題的表達,似乎以感春怨秋、怨離傷別的「小我」心聲,悵惘和無奈的作品居多,如〈農村曲〉、〈街頭的流浪〉(1934年12月發片;又名〈失業兄弟〉)之類的社會寫實歌謠,僅占少數。而原本以流行歌曲面貌問世的〈農村曲〉,後來被公認為體現農民心聲的「民謠」,馬水龍教授曾將它改編為鋼琴演奏曲,聽了更令人感受到寶島田園、芬芳泥土的氣息。


為〈農村曲〉作詞、譜曲的陳達儒、蘇桐,均為當代歌壇好手;作詞的「都市人」陳達儒說他為了寫這首歌詞,親自去體會了好幾天的「做田人」生活。

陳達儒,原名陳發生,1917年出生於台北艋舺祖師廟附近。受到「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的鼓勵,於1935年進入勝利唱片,成了專屬作詞家,也是勝利唱片致勝的原因之一。青春年少的他,於僅僅四年的創作期間,留下了豐碩的作品,如〈白牡丹〉、〈雙雁影〉、〈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三線路〉、〈青春城〉、〈港邊惜別〉、〈阮不知啦〉……等;為當代創作量最多、也是最年輕的作詞家。成名後,由萬華遷居至大稻埕九間仔(今延平北路與歸綏街)。

戰後,陳達儒仍積極推動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除以「新台灣歌謠社」刊行歌本發售外,也寫下了〈安平追想曲〉、〈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煙酒歌〉、〈賣菜姑娘〉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可以說他的作品是「台語老歌」中被傳唱最多的一位。

日後,他遷居大龍峒,棄歌從商,以其經營長才,服務食品業界,最後從子母牌關係企業珍豐冷凍公司副總經理職位上退休。

陳達儒一生的歌詞創作超過三百首,多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他曾說,他的歌詞常常是先構思一篇「小說」,而後再落筆。1989年,第一屆金曲獎舉辦,他獲頒「特別獎」,文建會主任委員郭為藩說這是:「遲來的喜悅,應有的榮譽」,實不為過。惜三年後(1992年)因癌症去世,享年76歲。

蘇桐,1910年出生。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

他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是日據時期台北市歌仔戲班的三位後台著名樂師,1936年,蘇桐曾參與「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進行傳統樂器改良;當代歌壇無人不知他是一位操彈揚琴不做第二人想的最佳樂師。

台語流行歌曲發韌,蘇桐的作曲才華即被賞識,被古倫美亞聘為作曲專屬,以〈懺悔的歌〉、〈倡門賢母〉進入流行歌壇,而他真正揚名是在以後跳槽,為勝利唱片與陳達儒合作所寫的〈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與鄧雨賢、王雲峰、邱再福並稱當代作曲的「四大金剛」。

戰後,蘇桐仍有與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煙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老是困乏,入不敷出,淪為流浪街頭樂師,賣過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

晚年,曾隨楊麗花歌仔戲班在台視擔任演奏,惟因氣喘病復發,不能夠參加錄影,而辭去職務,窩在三重埔養雞度日,卻因一場洪水,家當全無。不久,即在1974年因病去世。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分很高的作曲家,可惜恃才傲物,加以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賴他的朋友為其火化,遺骨始得奉安於靈骨塔。

◎本文取自《台灣歌謠鄉土情》、《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