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大稻埕名酒樓之一:東薈芳

1913年東薈芳廣告,吳江山退股,由白扁、黃安承股,此時的東薈芳酒樓位在城隍廟後街;吳江山後來在1921年開設知名的大酒樓「江山樓」。
靠近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曾經有一家知名酒樓「東薈芳」,是日據前期最負盛名的風月旗亭(旗亭,指有藝旦作陪、彈唱的酒樓)。

東薈芳的歷史悠久,據其1924年慶祝開業四十周年的廣告,可知在清末1880年代已開業,當時東薈芳所在位址不可考,僅知1900年代初期,餐館位於六館街二丁目,也就是現今南京西路底,店主為白扁(白阿扁);六館街和「台灣第一條洋人街」──建昌街、千秋街(今貴德街),都是清末所建,街容繁盛。

東薈芳後來又遷至稻新街(今甘谷街)、城隍廟後街,而以城隍廟後街時期最久,即前述延平北路二段頭的西邊一帶。

1911年3月28日, 因「戊戌政變」而被慈禧太后通緝、流亡日本的「飲冰室主人」梁啟超,應林獻旁之邀來台訪問,「台灣遺老」在東薈芳設宴洗塵,梁啟超當場寫有〈三月三日,遺老百餘輩設歡迎會於台北故城之薈芳樓,敬賦長句奉謝〉之四首七言律詩(三月三日應為農曆,即西曆4月1日),其中「萬死一詢諸父老,豈緣漢節始沾衣」,傳誦一時,詩的最後一律,更是令人擊節讚嘆: 
  劫灰經眼塵塵改,華髮侵顛日日新,
   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
   餘生飲淚嘗杯酒,對面長歌哭古人,
   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樓風雨紀殘春。

同年底,林獻堂三十壽誕亦在東薈芳舉行宴會,與林獻堂同樣出自霧峰林家的漢詩人林痴仙寫有〈台北東薈芳與諸同人祝獻堂弟三十初度〉一詩。

1913年,東薈芳發生內部糾紛,白扁曾因案繫獄長崎,店務由合力經營的吳江山主掌,後白扁假釋返台,兩人不合,且吳江山計畫另行開業,經由大茶商吳文秀、陳天來斡旋,吳江山退股,由白扁與另一位合資者黃安買下。吳江山日後於1921年開業「江山樓」,與東薈芳二度倒閉後易主、更名的「蓬萊閣」,為日本時代中後期的大稻埕二大酒樓。

據1910年代廣告,城隍廟後街時期的東薈芳為連棟二層樓街屋,可容百人宴會,除台灣料理(日本時代多稱支那料理)外,亦曾供應洋食,1910年代後期,與「春風得意樓」(蔣渭水曾投資,後來為店主)同為大稻埕的知名酒樓。1920年,東薈芳曾獲選負責一場餐宴,供應來台之日本親王,被視為無上之榮耀。

1923年,時為太子的昭和天皇來台,東薈芳與江山樓獲選共同包辦一場台灣料理的餐宴,供太子享用。也就是在這一年,東薈芳決定遷址圓環附近的日新町(約現今南京西路163號一帶),興建全新的大酒樓,與樓高四層、設施豪華的江山樓,一別苗頭,搶回流失的客層。

東薈芳股東謀求「石油大王」黃東茂投資興建,東薈芳再予以承租。1924年,恰逢東薈芳開業四十周年,新樓竣工,共耗資十萬元,為因應舊曆五月十三城隍祭的商機,於舊曆五月十一即西曆6月12日,重新開業。

全新的東薈芳占地750坪,建坪500坪,前進三層樓、後進二層樓,外觀美輪美奐,內裝豪華,有一個可容納七百人的大宴會廳,以及多個50人小宴會廳,又有庭園、涼亭、噴水池,大門左右各一,車輛可直抵氣派的玄關。

全新開業的東薈芳,雖業績一時超過江山樓,但因股東良莠不齊,圖謀己利,導致紛爭不斷,財務虧損,積欠房租與酒水款項,1925年7月宣告倒閉,經由股東與「春風得意樓」前店主林聚光的斡旋,9月,再度開業。但因老問題不斷,到了1926年底,再度倒閉,酒樓由屋主黃東茂收回,改稱「蓬萊閣」,於1927年開業。

有「稻江名物」、「台北名物」之譽的東薈芳,雖然在1926年落下句點,但1927年6月,報載曾再募股東於太平町四丁目開業,惟後續如何,尚待考證。此外,東薈芳的「薈芳」二字,曾出現在台灣各地餐廳,比如台南有「西薈芳」、嘉義、花蓮有「東薈芳」、北投有「新薈芳」,北投新薈芳原本是圓環附近的東薈芳1924年開業後不久在北投成立的分店,稱「新東薈芳」,不久轉手他人,始改稱「新薈芳」。

◎本文取自《台北老街》、日本時代報刊
◎春風得意樓、江山樓、蓬萊閣之相關內容,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