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一粒米,百人汗;一叢甘蔗,萬人血淚

「漫漫牛車路──簡吉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紀念特展之專刊封面,下方圖片為19281230日農組第2次大會紀念照,上方為農組領導人──簡吉擔任公學校教師時期課後騎牛分擔家中農事。本展於2004227日至520日在台北228紀念館展出,由大眾教育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聯合主辦,大眾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簡明仁即簡吉之子。特展展名「漫漫牛車路」係規畫總監李疾命名,執行單位為遠流出版公司。
﹝展覽召集人序﹞
童年歲月,總以為鄉間田野是「夢土」,一個沒有喧嘩和爭端的寧靜之地,椰林、竹叢、稻浪的印象,完全來自圖像;一個在台北市大稻埕長大的小孩,當然難知做田人的疾苦。及長,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三個保正,六十斤!」這些俗諺,才知道「農村曲」這首歌裡頭「受苦無人問」的意思。
大稻埕這個充滿充滿農村氣息的地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三大市街之一,與艋舺、城內區是台北市發展的基礎。在茶香歲月的1920年代,成為台灣新文化主要胎動地,更重要的是,與新文化運動密可分的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也是在此首先點燃。
有幸做為大稻埕囝仔,我頗自豪,因此常說茶香薰了自己對台灣文史研究的興趣。台灣文史研究還是灰濛濛地帶的時代,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是被深埋在地層的史料,我因得地利之利,從耆老口中得到不少珍貴資料。
台灣文化協會港町的文化講座,就在我家隔鄰;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和文化書局,是我小學上學必經的路上;台灣民眾黨本部與我難得幾次解饞的圓環,僅有幾十步的距離……。因此,我要建構1920年代的民族運動史在大稻埕的地緣,有別人所沒有的地利;況且,當年我用了僅有的儲蓄買下了《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復刻版(日後也收藏了好幾份原版),經常翻閱,一心想還原先覺者在那個「自覺的年代」的光影。
然而,自覺年代的左翼政治運動,我卻一直難解,因為沒有辦法從當年的新聞事件報導,去貫穿全貌。更遺憾的是,左翼工農運動的照片、文物,因政治禁忌被保留下來的不多,對於好以史料來印證、詮釋歷史的我來說,自是一大遺憾。
2001年,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八十年,我曾參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舉辦的活動。2002年,我擔任台灣民眾黨紀念特展策展人,而今年再擔當「簡吉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紀念特展,已將台灣右翼、左翼知識分子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自覺的年代」,做多方位顯影。感謝大眾教育基金會簡明仁先生給予我這次機會,得以和遠流出版公司「台灣世紀回味」工作團隊,再次將1920年代的台灣歷史實現得更實在、更豐富。
簡吉,一個讀冊人,能為一群受盡剝削、壓迫的做田人爭取權利,不懼坐牢、不怕流亡,甚而最後臥倒刑場,這些血跡斑斑橫跨日治殖民統治和國府白色恐怖的壯烈事蹟,絕對是重要的歷史教訓!
從「一粒米,百人汗」,到「一叢甘蔗,萬人血淚」,我們要深刻去了解真相,不能做歷史的無知者。十五年前,我為即將出版的《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自序所寫的話,不希望只是今生的吶喊,而是後世的圭臬:
翻歷史的殘頁,
喚民族的尊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