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

「兄弟呀!快快起來吧!起來認識清我們的明日,才好準備實現他!無病呻吟是沒有辦法呀,空喊也是無益呀,滿面流著眼淚有什麼用呢?雖做個世上上等偉大的傀儡到底也是傀儡而已,通通是無用啦!」
──張維賢〈對《明日》雜誌創刊的感想〉,《明日》創刊號,1930.8.7出刊
張維賢的舞台造型。他生性熱心、愛管閒事、幫人家忙,因此年輕時綽號「保伯仔」,(來自台灣俗諺「保伯仔好管閒事」)。可惜際遇不佳,晚年甚為潦倒,成了個沉默的人。
張維賢,原名「張乞食」,筆名耐霜,台北市人,1905年今日(517日)出生。18歲(1923年)畢業於日本佛教曹洞宗所辦的「台灣佛教中學林」(後改稱台北中學校)。其後,隻身前往廈門、汕頭、香港、婆羅洲各地遊歷。

返台後,於1924年和彰化人陳凸(陳明棟)、王井泉、余王火、楊木元、賴麗水、陳奇珍、潘薪傳、翁寶樹等人,成立了「星光戲劇研究會」,由陳凸擔任導師,他曾參加廈門通俗教育社話劇活動,具有舞台化妝及活動的經驗。
首次公演在陳奇珍的大厝內舉行,他們搭蓋了一座戲棚,試演了一齣三幕劇──胡適的作品〈終身大事〉,據張維賢回憶,演出效果不錯:「這一齣劇因為男女老幼、社會各級階層均能理解,所以頗獲好評。尤其這些演員大半都是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業餘者,當時被認為是最規矩正經的模範青年,因之大受各界矚目。
首次出擊,有此成績,使他們信心大增,於是再招攬了大稻埕著名的詩人與漢醫歐劍窗、名辯士(默片時代電影放映時解說劇情梗概的人)詹天馬,以及蔡建興、葉聯登等人入會,並租用了台北新舞台戲院(位於今太原路,為辜顯榮所有),於192510月公演、1926年又到「後山」宜蘭公演,頗得佳評。
1926年,星光劇團在宜蘭演出的紀念照,張維賢坐在前排中間,頭戴瓜皮帽,他左邊第二位的光頭小男孩是他弟弟,即後來的攝影家張才,這些老照片,為筆者當年田調時由張才親自提供。
張維賢推展星光演劇研究會,不僅心存劇運,也關懷社會,劇團曾義務公演,為盲啞學校、仁濟醫院、愛愛寮乞丐收容所募集資金,他因此而與為流浪街頭、臭頭爛耳、身軀殘障的乞丐奉獻服務之博愛團體愛愛寮同仁過往甚密。也因為這樣,原名「張乞食」的張維賢,和愛愛寮創辦人施乾、愛愛寮幹部周合源,被戲稱為當代三大「乞食頭」。
19277月,張維賢與林斐芳、周合源、大稻埕「日本怪傑」稻垣藤兵衛成立無政府主義團體「孤魂聯盟」,施乾也隨後加入,不過,孤魂聯盟勢單力薄,在澎湃的非武裝抗日運動潮流中,作用不大。該年,張維賢也到連雅堂經營的雅堂書局上班,擔任外務及協助內務,並負責哲學及戲劇、小說類圖書之進書。
由於他參加的「孤魂聯盟」受到日本殖民政府「關注」,並連累星光演劇研究會同仁遭到調查,再加上書店的經營也一日不如一日,最後他提出辭呈,欲前往東京左翼劇場「築地小劇場」研習,連雅堂以自己珍藏的清代光(光緒)、宣(宣統)版《無政府主義》一書相贈。
1928年冬到1930年初,張維賢在東京研習,返台後,創辦民烽演劇研究會,該年615日,民烽演劇研究會在大稻埕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隨即招募30餘名研究生,開班講習,加以訓練,他擬定的講座和講師如下:
台灣語研究:連雅堂
文學概論:謝春木
近代戲劇概論:黃天海
音樂:吉宗一馬
繪畫:楊佐三郎(即楊三郎)
舞踊:余樹
演技講座、韻律運動等課程,則是由他親自授課。

可惜經過了幾個月的訓練後,竟然走了大半,只剩十來人而已,雖然學員日少,但張維賢並不氣餒,而且,他自感肢體語言的重要,再赴東京的舞蹈學院學習「達魯庫羅茲」全身韻律運動,半年後返台糾集舊學員,再度開課。
1933年,民烽演劇研究會終於將成果向社會公開,在大稻埕永樂座公演四天,推出的劇目如下:
徐公美〈飛〉,獨幕
佐佐木春雄〈原始人的夢〉,九幕(張維賢編劇)
達比特賓斯基〈一美元〉,獨幕(張維賢譯)
易卜生〈國民公敵〉,五幕(張維賢譯)
這次的舞台設備不僅包括攜帶用配電盤的整套全新照明器具,且有燈光師專司其事,如此大手筆,算是空前創舉,觀眾的水準也很高。翌年(1934),民烽劇團受邀參加「台北劇團協會」在西門町榮座所舉辦的「新劇祭」,他們的演出,使日本人刮目相看。當年,不論台灣人、日本人,提到新劇,莫不伸出大拇指說:「張維賢的好!」
然而,台灣新劇依賴民烽劇團獨力支撐是不夠的,張維賢感嘆新劇人才培養不易,但仍不願放棄理想,還天真地認為獨木也可以撐天,準備再進行未來的計劃。但是,形勢比人強,民烽劇團最後還是沒有繼續發展而偃旗息鼓。不久,皇民化運動緊鑼密鼓,所有戲劇被迫歌頌「聖戰」,為軍國主義做宣傳,張維賢知道東山再起的機會渺茫,決定放棄舞台生涯,潛往大陸營商。
光復後,張維賢並未立即返台。1947年,228事件爆發,他在上海得到消息,焦慮不已,設法與在滬同鄉陳重光等人匆匆包機返台,想了解現況,並對善後盡些力量,卻被台灣當局原機遣返。
而後,他深覺大陸內亂的殘局難收,乃舉家由上海返鄉,可能是浮沉商場多年,以及對大陸文化的多年觀察,他對當時台灣荒蕪待整的文化、政治環境,僅止於關懷,而不再涉足。他先後在西門町經營國際西餐廳、投資火柴製造,都告失敗,又到宜蘭開墾,養豬種橘度日。
台語片鼎盛時,他在朋友慫恿下付出,企圖一展身手,集資創辦製片公司,1958年,拍攝影片「一念之差」,無奈曲高和寡,賣座奇慘。接著,他在三重埔五穀王廟街經營養雞場,不料又因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使雞場全「雞」覆滅,損失不貲,他再遷居台北市西園街,成了真正的無業遊民。
張維賢,一位虛無青年,一位社會運動者、一位戲劇家、一位生意人、一位製片家,他的生命力並沒有完全燃燒,「時不我予」是他的致命傷,因此每一段事業都是壯志未酬。1977518日,張維賢告別人生舞台,享年72歲。
自許為「新劇台灣第一人」的張維賢,無怨無悔的為台灣新劇,投下了不少心力,雖因客觀原因無法終其一生盡瘁劇運,但是他在台灣戲劇運動史的地位,絕對是風範典型。

1 則留言:

  1.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希 恩 約 炮 籟 1 6 x 1 8 或 籟 s g o 1 4 1 處 女 學 生 妹 外 約 旅 館 一 夜 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