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雅言巧語

自序
萬物所然,萬理所稽的台灣話(寫於1990年)

「台灣雅言巧語」是「台諺淺釋」的第五本書,前四本分為:「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好言吉句」、「台灣俗語真言」,書名沒有特別意義,僅是做適巧的「包裝」而已;值新書付梓,循例再來一篇序言。

近年來,台灣文史的整理發表,欣欣向榮,是很令人欣慰、鼓舞的事,忝為工作者之一的我,毋寧說也是「馬前卒」之一,只是,有人說我有「將相之風」,這是愧不敢當,如果算「戰功」的話,我只不過是見報率高一些,書出得勤一點罷了。

學界每譽我為「民間學者」,其實我只是「台灣文化的攤販者」而已;從事會計工作,竟然不務正業做台灣文史的撰述,還「兼差」寫了五本「台諺淺釋」,不僅朋友頗感驚奇,我也有少許自得之感;至於有人批評說:做如此「輕薄短小」,而且沒有系統的「淺釋」,有何價值可言?應不值識者一視。在此,我不得不以批評者未能當面匡我不逮為憾。

一、二年來,我是在夜難入睡、睡不成眠的「無奈」中,留下這些成績來,明知有損健康,但是知所應為,則為矣!也就不悔不怨了。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在建立新秩序的文化結構,重拾這些農業社會積習的「民間文化」,是否得當?不少人做此質疑,他們還說賴以依存的「台灣話」,已漸漸地在消聲匿跡之中,整理台灣諺語,豈不是做「死文化」的工作嗎?如此說辭,我深不以為然。

社會急遽變遷,是不能否定的事實,科技快速發展,也是必須接受的事實,對於懷舊的人來說,無疑是一項冷酷的打擊;但是,有人願意不計名利去搶救、保存那「美好歲月」的痕跡,對於一味「迎新」的人,該做何觀點呢?

誠懇、謙虛、儉樸、勤勉,將成為「舊道德」的今天,「新秩序」難道能完完全全排除這些老一輩的習氣和做人的道理嗎?相信是否定的。

台灣諺語的生命力,應該是歷久彌新;離然它是農業社會的智慧結晶,但是我們仍可「不以時廢言」,用「時代精神」來詮釋它,探討其新義。所以說:台灣諺語永遠是探尋「萬物之所以然,萬理之所以稽」的雋言智語。

「我的朋友」李鴻禧教授(我說「我的朋友」,應沒有當年有人慣以「我的朋友胡適之」來增加自己身價的用意吧!)不遺餘力,以台語的「真善美」為題,做多場演講,喚起大家對台語的認知,他極力推崇這些先人的智慧,不僅強調演講中要善加活用,而且更要成為生活語彙;當然,李教授和我的共同心願是祖先流傳的「雅言巧語」,希望能成為我們做人的明鏡、處事的圭臬。

舌燦蓮花的李鴻禧教授,每次站在講台逸興遄飛地在宣揚「台語的真善美」,博得大家的掌聲、笑聲和認同時,我好生羨慕,只可惜自己沒有站在檯面上的本事和勇氣,所以在不能「站而講」下,只好「坐而寫」了;至於,我對台灣諺語的淺薄知識,能否博得群眾的「向心力」,實在不敢奢求了。

自己雖然只有「坐而寫」的命,但是文筆不佳,而且好「議論」而拙於「抒情」,淺釋台諺難達精鍊,讀者難免有反覆瑣細的感覺,在此不得不表示歉意;不過大家如果能體會我擷拾「老先覺的話」加以析解,有「文以載道」的責任感,相信必能原諒我的「叨叨」了。希望藉此祖先之言,對人心不古的現代社會,有激濁揚清的效果。

篇目

三工早,重一工;三冬早,重一冬/上山觀山勢,入門看人意/大甲溪放草魚/山無氣則崩,人無氣則死/少年拚出名,食老惜名聲/文無成童生,武無成鐵兵/未生子,先號名/未行軍,先僎糧/未先學行先學飛,未先種籽想挽瓜/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已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生子師仔,飼子師父/本地香昧芳/生無張遲,死無揀時/生愛有人惜,死愛有人哭/甘願得失頭前,不可得失後壁/奴要用錢買,子着剖腹生/有人提燈照路,無人提燈照肚/有閒講別人,無閒講家己/有錢判生,無錢判死/有錢講話才會重,無錢講話昧輕鬆/好夢心適緊撲醒,人生得意有幾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戽魚望後堀,做久都有收/來無張遲,去無相辭/近報在家己,遠報在子孫/前人田地後人收,另有收人在後頭/食少有滋味,食濟無趣味/看乎清,認乎明/俗物可食,俗話莫講/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某張不蓋被,翁氣不食糜/做人着認真,做事愛頂真/匏仔出世成葫蘆,幼柴浸水發香菇/偷占偷捻,一世人欠/惜花連盆,疼子連孫/魚食流水,人食嘴水/欲食好魚,着近水墘/做草笠不驚日曝,做鱟瓠不驚湯燙/細漢母仔子,大漢某的子/細隻船,昧堪得重載/寄錢會減,寄話會加/棚頂做到流汗,棚腳嫌到流涎/買賣算分,相請無論/愛某為某苦,惜某為某勞/嫁着生理翁,暝日守空房/嫌戲無請,請戲無嫌/摸着箸籠,才知頭重/賣茶講茶芳,賣花講花紅樹大分枝,人大分家/燒糜傷重菜,媠某損子婿/歡歡喜喜一工,煩煩惱惱也一工

附錄:「四月望雨」傳心曲──台灣早期民族歌聲探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